宋代的统计【DJSI-067】オチ●ポ欲しくて発情する女たち ところ構わずオマ●コを見せつけ誘惑する露出女の亀頭責め手コキに思わずドピュ!!
一、宋代的社会经济
北宋开国后,采选了一系列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了不使宰相事权太重,中央设参知政治为副宰相,以分掌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以分掌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又称计相),专管盐铁、度支和户部,以分掌宰相的财权。宋太祖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拔除了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创禁军“更戍法”阻拦将领依仗队列对抗中央。以上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止了藩镇割据;但由于过分强调“分化事权”、“彼此牵制”,致使北宋官僚机构弘大,地方困弱,队列战斗力不彊。在农业方面,采选了一些有意于农业经济规复和发展的措施:蠲免新垦地皮的地税,肃除南边小国原有的苛捐冗赋;改用耕具,使用牛耕,兴建水利灌溉劳动;诏令南边栽种粟、麦、黍、豆等作物,江北水乡栽种水稻,以擢升产量。在工业方面,矿冶业有很大发展,北宋的金、银、铜、铁、铅、锡等矿产大大越过唐代。纺织业也大为发展,制茶、漆器等手工业也较前代有了进展。跟着工农业坐蓐的规复和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国度每年征收的商税,各城市一般都在四十万贯以上;对外贸易也速即开展起来,中国坐蓐的绢、帛、瓷器和铁器等远销国外,畜生和阔绰也从国外输入。
由于农民举义、辽和西夏的入侵,以及政治恶臭,北宋中期濒临严重的财政危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保甲法、保马法等,使财政有所好转,军事力量也有所加强。
南宋期间,朔方东谈主民由于战乱,大宗南迁,他们与南边东谈主民共同促进南边经济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经济要点的南移,其时南宋经济发展很权贵,有“苏湖熟,六合足”的民谚。但因地皮归并鸠合,广大农民沦为佃客,承担着粗重的地租克扣,迫使农民走上拒抗的谈路。
宋代占主导地位的形而上学想想是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想想为基础、给与释教停战家想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它相宜封建社会后期总揽者的需要,是以寥落受到爱重和施展。
二、宋代的统计组织与法例
(一)统计组织
宋朝维持唐制,中央仍设尚书、门下及中书三省。最高国务机构为掌领军事的枢密院与掌管政务的中书省,合称“二府”。最高财计治理机构为“三司”,即盐铁司、度支司与户部司(三司正副使称计相),独揽六合贡赋和钱粮出纳,兼管宇宙综合统计与业务统计。《宋史·职官志》:“三司使掌邦国财计之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六合财赋而均其出入焉。盐铁,掌六合山泽之货,关市、河渠、军器之事,以资邦国之用;度支掌六合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以计邦国之用;户部掌六合户口、税赋之籍、榷酒之作、衣储之事,以供邦国之用。”
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下诏自当年起三司执行上计轨制:“周设司会之职,以一岁为准;汉制上计之法,以三年为期,是以详知国用之盈虚,大行群吏之诛赏,斯乃旧典,其可废乎?三司自今岁具见管金银、钱帛、军储等簿以闻。”①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改三司为总共司,总管宇宙统计核算,令各州、军岁计金、银、钱、缯帛、刍粟等统计答复逐级汇总上报总共司,这在中国统计组织史上是一项独创。其时总共司“判左、右计事,左、右计使判十谈事。”②左、右计使即“左、右大计。”淳化四年分六合为十谈,即河南、河东、关西、剑南、淮南、江南东、西、两浙与广南。在京东叫失计,京西叫右计,置二使分掌。其统计答复的报送武艺如下:“阁下大计分掌十谈财赋,令京东西南朔各以五十州为率,每州军岁计金银、钱、缯帛、刍粟等费,逐路关报总共司,总共司置簿,阁下计使通计置裁给,余州亦如之。”③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罢十谈阁下计使,复置三部使。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又罢三部使,复置三司一员。”④
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推论新官制,三司并于户部。《宋史·职官志》:“元丰正官名,三司始并归户部。从此,户部总管宇宙的综合统计。其职责是:“掌六合东谈主户、地皮、钱谷之政令,贡赋、征役之事。以版籍考户口之登耗,以钱粮持军国之岁计,以土贡办郡县之物宜,以征榷抑归并而佐治疗,……凡此归于左曹。又“以常平之法平丰凶、时敛散,以免役之法通贫富、均财力,……凡此归于右曹。尚书置都拘辖司,总领表里财赋之数,凡钱谷帐簿,长贰选吏钩考。其属三:曰度支、曰金部、曰仓部。”可见这时的统计组织又发生了较大的变更,其趋势是规复唐朝的统计组织。这种新官制,采选了左、右曹分立轨制,分割了户部尚书的权利,使之弗成周知其数。举例,左曹管钱粮出纳,而户部尚书则不知出纳见在之数。是以,司马光曾奏请“令尚书兼领左、右曹。”
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路、州(府、军)、县三级制。元丰改制后,仍改为州、县二级制。其统计组织其本上与中央统计组织相相宜。
(二)统计法例
宋代统计法例,率多因袭唐律。惟对统计簿帐或答复的记录与假造均有严格的法例,则是它的特色。据《宋史·刑法志》的记录,北宋神宗时,统计簿帐,即已列为皇朝的表率之一;一直到南宋,这方面的记录颇多。
1.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户部端正:凡经济答复“有隐漏叠加、收支作假,应量度仕宦科杖一百罪。”
2.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勒诸路监司、应经兵火州县,自来统统丁产、钱谷簿书,皆照章置造。”⑤
3.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九月一日诏:“州县租税簿籍,令转运司降样行下,并真谨书写,如眇小草书,从杖一百科罪,勒停永不得收叙。其簿限一日改正。当职仕宦失点检杖八十,如有欺弊,自依本法执行。”
4.《宋会要辑稿·食货第五十一》:“漏泄库务所管钱数者,徒三年,配二沉。”
由此可见,宋代对于统计簿籍与答复均有严格的法例:统计簿籍,照章假造;谐和神色,真谨书写;如实填报,不得隐漏叠加;如有欺弊,照章执行;等等。
三、宋代的统计职责
(一)东谈主口统计
1.主户与客户。
宋代,以是否占有地皮为主要标记,把宇宙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凡占有地皮、径直承担国度正税的东谈主户称主户,莫得地皮而耕作田主地皮的田户称客户。
(1)主户。司马光《长编》卷四:“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十月宋太祖诏令:“诸州版籍、户帖、户钞委本州判官、录事掌之,旧无者创造。”在诏令下注有“始令诸州岁所奏户数,其丁口,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须通勘。”即责令各州判官、录事掌管版籍,对原无版籍者则迫令假造,户部东谈主口统计的对象为男丁。
(2)客户。宋代客户租种田主地皮,自有耕牛的称“牛客”,耕作所得要和田主对分;无耕牛而使用田主耕牛的称“小客”,要把成绩的六成以上交给田主。客户虽然不径直向政府缴纳夏、秋二税,但田主通过地租等办法,把钱粮包袱转嫁到他们身上。况兼客户还要为田主参军,以至连家属都弗成避免。在南边,客户还需向政府交东谈主头税。《长编》卷一六八记录:宋仁宗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六月,丁度奏曰:“下户才有三、五十亩或五、七亩,而赡一家十数口,一不熟,即转死沟渠。”可见其惨状。
2.保甲轨制。保甲轨制是北宋期间按军事编制的户籍轨制。始于北宋王安石变法,他主张“变募兵而行保甲”、“什伍其兵”,以崇拜封建总揽。保甲轨制是把各地民户不论主、客,谐和编制户籍。《宋史·兵制》:“熙宁初,王安石变募兵而行保甲,帝从其议。三年,始联比(编制户口的真谛,《周礼》: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其民,以相保证。乃诏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才干者一东谈主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东谈主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东谈主为之副。凡主、客户两丁以上,选一东谈主为保丁附保;两丁以上过剩丁而壮勇者亦附之,内家资最厚、才勇过东谈主者亦充当保丁。武器非禁者听习。每一大保夜输五东谈主警盗,凡告捕所获,以悬赏从事。同保犯奸盗、杀东谈主、纵火、强奸、略东谈主、传习妖教、造事蛊毒,知而不告,依律五保法。余事非干己、又非敕律所听纠,皆毋得告,虽知情亦不坐。若于法邻保合坐者乃坐之。其居停土匪三东谈主,经三者,保邻虽不知情,科失觉罪。逃移、死绝,同保不足五家,并他保。有自外入保者,收为同保,户数不足则附之,俟及十家,则别为保,置牌以书其户数姓名。既行之畿甸,遂推之五路,以达于六合。时则以捕伏莽相保任,而未肆以武事也。”保甲轨制编削了原有的募兵制,加强了户籍治理。明、清两代均沿用了这一轨制,以崇拜封建总揽。
3.假造丁产簿。宋代把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两类,按这种分类而假造的东谈主口及财产簿册,叫“丁产簿”。丁产簿按其时的保甲编制分甲立册,叫“结甲册”。丁口和户产只怕也分别造册,并分又名为“丁口簿”和“户产簿”。宋代对于结甲册相等爱重,对于各甲丁口的记录均有具体阐述。《文件通考》卷十一《户口考》“县谈户口,保最为急;倘不经意,设有缓急懵然莫知。始至,须令诸乡各严保户之籍,如一甲五家,必载其老丁几东谈主,名某,年多少;成丁几东谈主,名某,年多少。凡一乡为一籍,其东谈主数则总于籍尾。”
(二)地皮统计
1.推论方田均税法。简称“方田法”,系北宋清丈地皮、端正赋额的方法,就统计而言,实即进行地皮丈量的一种径直探问方法。
宋初各地田赋不均,税户相率隐田逃税。仁宗景祜年间(公元1034—1038年),大理寺郭谘首创方田均税法——千步方田法:丈量地皮,清括隐田,“四出量括,遂得其数,除无地之租者四百家,正无租之地者百家,收逋赋八十万,流民乃复。”⑦
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王安石变法翻新,把郭谘的方田法加以补充,坚决推论。《宋史·食货志·方田》:“神宗患田赋不均,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重修定方田法,诏司农以《方田均税合同并式》颁之六合”,其法“以东西南朔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县委令佐分地计量,随陂原平泽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垆而辨其色,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至来岁三月毕,揭以示民,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对地皮领有统统权的把柄)。”先后在京东、陕西、河北、秦风、鄜延五路试行。因受到豪强田主的反对,方法上又有许多困难,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废止,共清丈田亩2484349顷,占其时耕大地积的54%。丈量出大宗隐漏的田产,收尾了地皮归并,加多了无数税收。
徽宗时又规复,终因丈量和定税中弊病许多,也屡行屡罢。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完全废止,已丈量的境界仍按旧法纳税。
2.假造鱼鳞图册。简称“鱼鳞册”。北宋政府为征派赋役而假造的地皮簿册。北宋推论方田均税法,丈量各地地皮时,有些州为了驻防漏报、瞒报,有司将各户的地皮、山塘一块一块地核实,表明其面积、座落,绘成图样。因为把这种图相连起来,时势肖似鱼鳞,是以叫“鱼鳞图”;“鱼鳞图”按户聚合成册,叫“鱼鳞图册”。这种鱼鳞图册是宋代地皮统计的一项首要发展。宋代婺州、漳州等地也曾假造,虽未闲居推论,但为明代鱼鳞图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推论经界法。经界法系南宋整理地籍的办法。南宋初,经兵火之后,户籍缭乱,富者归并,田多无税;农民无田而有税,故多相率隐迹。为平均税负,加多财政收入,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左司员外郎李椿年言经界不正十害,奏请推论经界法:“平江岁收昔七十万有奇,今按籍虽三十九万斛,然实入才二十万耳。询之土着,皆欺隐也。望考按核实,自平江始,然后施之六合,则经界正而仁政行矣。”⑧宋高宗准奏,命李椿年在平江府设经界局按图核地,试行经界法;绍兴十四年以李椿年为户部侍郎,加以推广。其法:以乡为单元丈量地皮,诀别田亩等级,按照境界时势、四至、泥土、亩数及等级编变成册,一式三份,一留县,一送漕司,一送州,官府按此纳税。由于豪强势家反对,至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中止。
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漳州知州朱熹,深知经界不正之害,奏言:“经界最为民间莫大之害,绍兴已推论处,公私两便;独泉、漳、汀未行。臣不敢先一身之劳逸,此后一州之利病,切独任其必可行也。然必推择仕宦,委任责成;度量步亩,算计精准;绘图造帐,费从官给;随产均税,特准过乡通县均纽,庶几百里之内,轻重王人同。今欲每亩随九等高下定计产钱,而合一州租税钱米之数,以产钱为母,每文输米几何,钱几何,止于一仓一库受纳。既输之后,却视元额分隶为省计,为职田、为学粮、为常平,各拨入诸仓库。疆域一定,则民业有经矣。但此法之行,穷人下户固所深喜,然弗成自达其情;豪家猾吏实所不乐,皆善为设辞,以惑群听;贤士医生之喜安逸,厌阻挠者,又或不深察而望风沮怯,此则弗成无虑。”⑨朝廷大臣请于漳州推论。翌年春,诏漕臣陈公亮同朱嘉合力奉行,终因豪强田主的反对,前诏遂肃除。
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 7年),司农卿兼户部侍郎季镛奏言:“夫经界尝议昌明矣,而昌明卒不行;尝令自实矣,而自实卒不竟。岂非上之任事者每欲避答理之名,下之不乐其成者又每倡为扰民之说。故宁坐视邑政之坏而不敢诘猾吏奸民之欺;宁忍取下户之苛,而不敢受豪家大姓之怨。盖经界之法,必多差仕宦,必悉集都保,必遍走阡陌,必尽量步亩,必核定等色,必纽折计等,奸养转生,久不迄事。乃若排排之法,不外以县统都,以都统保,选任才富刚正者,订田亩税色,载之图册,使民有定产,产有定税,税有定籍辛勤。臣守吴门,已尝见之奉行。今闻绍兴亦渐就绪,湖南漕臣亦以一齐凯旋。窃谓东南诸郡,皆奉行惟谨。其或田亩未实,则令乡局厘正之;图册未备,则令县局程督之。又必郡宁察县之稽违,监司察郡之怠弛,严其命令,信其赏罚,期之秋冬以竟其事,责之年岁以深其成;如《周官》日成、月要、岁会以综核之。”⑩这一奏摺具体阐述了推论经界法的困难终点应采选的措施。于是绍诸路漕,率先奉行。但终南宋之世,经界法屡行屡罢,未能贯彻执行。
(三)漕运统计
宋代交通发达,宇宙基本上形成了水陆输送网,漕运统计也随之发展起来。北宋开国之初,岁运漕粟,未立定额,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始定汴河、黄河、惠民河与广济河四河运粮总和为550万石。梁方仲曾根据《宋会要辑稿》第144册《食货》46《水运》、《玉海》卷182《食货·漕运》、《文件通考》卷25《国用》3《漕运》及《宋史》卷175《食货上》3《漕运》,编制下表: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岁漕定额及治平二年漕运实数11
(公元981年及1065年)
漕河别
供应漕米地位
太平兴国六年岁漕定额
治平二年
漕运实数
抗米 (石)
豆 (石)
粟 (石)
共计 (石)
(石)
汴河
黄河
惠民河
广济河
江南、淮南、两浙、
荆湖等路
陕西诸州
陈、颍、许、蔡、
光、寿等六州
京东十七州
3000000
【DJSI-067】オチ●ポ欲しくて発情する女たち ところ構わずオマ●コを見せつけ誘惑する露出女の亀頭責め手コキに思わずドピュ!!
—
—
—
1000000
300000
200000
—
—
500000
400000
120000
4000000
800000
600000
120000
5755000
267000
740000
共计
—
300000
1500000
1020000
5520000
6762000
北宋建都大梁(开封),故四漕河中,以汴河所运为最多。至谈(公元995—997年)初年,汴河运米达580万石;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东南六路漕运上供米额620万石。具宗景德四年(公元100 7年),又定汴河岁额600万石,真宗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初年竟至700万石,据《宋会要辑稿》说,此为最高之数。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7年)闰五月戊申,诏自五年后,暂减江淮米50万石。其后,黄河岁漕益减耗,仅运菽3 0万石。至仁宗嘉祜四年(公元1059年)诏罢黄河运菽。从此,岁漕仅汴、惠民,广济三河辛勤。约莫嘉祜(公元1056—1063年)中年之后,岁运总额仍以600万石为准,但每岁短欠不下六、七万石。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汴河等三河实运总和达676万2千石。然据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张方平所言,是时上供年额老实为:汴河600万石,广济河62万石,惠民河60万石;虽实运远不逮此,然与治平二年之数进出又多了。到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三河实运数只450万石,而欠折多至3 0余万石,其原因在于平时积逋以及全部损耗颇多。
南宋以后,漕运初以平州府(苏州)为中心、凡两浙、两广、荆湖、福建各地漕运都鸠合于此;其后因建都临安(杭州),漕运中心随之悠扬到杭州。
(四)矿冶统计
矿冶史称“坑冶”(阬冶),唐代始有记录,宋代发展较快,在北宋工业中已占首要隘位。北宋时,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真金不怕火限制都特地大,产量都越过唐代数倍。矿冶统计随之发展。多样矿产量数字虚浮统计,但可根据征课与施行产量的比例进行推算。现据《文件通考》与《宋史》统计汉典,对唐、宋多样矿产的岁课额12相比如下(见下页)。
照官府征收十分之二税率野心,则可推算宋神宗元丰元年各矿的施行产量:金53 550两,银1 076 925两,铜73 029 845斤,铁27 505 485斤,铅45 986 675斤,锡11 606 990斤,水银16 780斤,朱砂18 235斤。南宋矿冶兴废不常,岁课收入多寡不同。
期间
金
(两)
银
(两)
铜
(斤)
唐宣宗(847-859)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
—
10710
25000
215385
655000
14605969
增长倍数
—
7.6
1.2
岁课额 矿产
期间
铁
(斤)
铅
(斤)
锡
(斤)
唐宣宗(847—859)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
532000
5501097
114000
9197335
17000
2321898
增长倍数
9.3
7.07
135.6
岁课额 矿产
期间
水银
(斤)
朱砂
(斤)
唐宣宗(847—859)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
3356
—
3647
增长倍数
(公元1162 年)金、银、铜、铁、铅、锡矿冶的兴废统计数字;及乾谈二年(公元1166 年)铸钱司统计的岁课收入相比如下:
金
银
铜
铁
铅
锡
绍兴 32年
坑冶数
肃除数
岁课额(斤)
乾谈2年岁课额(斤)
267
142
—
—
174
84
—
—
109
45
7057260
263160
638
251
2162140
880300
52
15
3213620
191240
118
44
761200
20450
宋代矿冶统计,对多样主要矿产的产地、坑冶数、毁灭数和岁课额等均有统计,不错反应其时的冶真金不怕火限制。虽然虚浮产量数字,但可根据其时的税率估算,以不雅察其发展变化的法则。
(五)物价统计
我国古代的物价统计,一般属于商品价钱统计、商品比价或折合价统计,史册记录衰败,虚浮完好、系统的统计。宋代物价统计较为丰富。
1.商品价钱统计。宋代的商品价钱统计相比详实,现列举如下:
米价:熙宁(1068—1077)曩昔一般为每石六、七百文,徽宗期间(1101—1125)每石米就高达二贯、三贯,以至四贯了;南宋绍兴(1131—1160)初年,米涨至五、六贯一石,随后运转下降,保持在一贯阁下;孝宗期间(1163—1189)又上升到每石二贯至二贯半阁下。
绢价:在徽宗元符前(公元1100年曩昔),每匹约为一贯阁下;大不雅(1107—1110)到绍兴(1131一1160)初年每匹二贯;绍兴至乾谈期间(1165—1173),每匹为一至四贯。
布价:真宗期间(998—1022)每匹约为150—300文;仁宗期间(1023—1063)每匹约3 00文;神宗期间(1068—1085)每匹约400—450文。南宋期间(1127—1279)为500文,以至高达1—2贯。
丝、绵价:绢每匹850文,紬每匹700文,丝每两65文,绵每两3 5文。
盐价:一般保持在每斤50—70文之间。也有些地区低于50文,或高达100—300文。
茶价:北宋期间(960—1126)平均茶价约为六、七十文一斤。
草价:宋初8文一束,后涨到20—30文阁下;南宋时约50一100文以上一束。
铁价;北宋时一般为25—30文一斤。
金价:太宗(976-997)时每两5贯;真宗(998—1022)、哲宗(1086—1100)、徽宗(1101—1125)时每两10贯;终末到宁宗(1195—1224)时竟高达每两40贯。
银价:真宗(998—1022)时每两200文;仁宗(1023—1063)时2贯;神宗(1069—1085)时1贯;徽宗(1101—1125)时1贯6—7百文;南宋期间(1127—1279)每两值2—3贯多。
铜价:每斤约250文。
2.比价统计。比价为两种不同物品价钱的比例关系。初见于贞不雅初年“绢一匹易米一斗。”14南宋期间每匹绢的价钱约等于二石米的价钱。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右司谏王缙说:“近睹领导,许江浙东谈主户预以米斛折纳来年紬绢,每匹二石,取其甘心,诚为公私之利。”15阐述了其时绢米比价在钱粮中的作用。
(六)军费统计
北宋大宗养兵,“竭民赋租以养不战之卒,糜国帑廪以伏坐食之校”。募兵轨制成为宋王朝“积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军费开支约占宇宙财政总收入的六分之五。蔡襄(1012—1067)在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任三司使(称计相,为最高财政主座)时,因其掌管宇宙钱谷出纳、平衡财政收支,是以对北宋的军费统计了如指掌。当年他写有《论兵十事疏》16,其中论《养兵之费》,具体紧密地详列了军费统计汉典:
“禁军一兵之费,以衣粮、特支、郊赉通计,一岁约用钱五十千;厢军一兵之费,岁约三十千。通一百一十八万余东谈主,一岁约费四千八百万缗。此其大较也。
禁军六十九万三千三百三十九东谈主。
厢军四十八万八千一百九十三东谈主。
共收一百一十八万一千五百三十二东谈主。
收三千六百八十二万五百四十一贯一百六十五文(内夏秋税惟有四百九十三万二千九百九十一贯文)。
支三千三百一十七万六百三十一贯八百八文(南郊赏给不在数内)。
管军及军班兵士九百九十四万一千四十七贯九百三十三文(十分中三分过剩)。
匹帛绢紬:
收八百七十四万五千五百三十五匹(内税绢三百七十六万三千五百九十二匹)。
支七百二十三万五千六百四十一匹(南部赏给不在数内,绫绮锦绮不在数内)。
管军及军班兵士七百四十二万二千七百六十八匹半(十分过剩)。
粮:
收二千六百九十四万三千五百七十五石(内税一千八百七万二千九十四石)。
支三千四十七万二千七百八石。
管军及军班兵士二千三百一十七万二百二十三石(八分)。
草:
收二千九百三十九万六千一百一十三束。
支二千九百五十二万四百六十九束。
管军及军班以下二千四百九十八万四百六十四束(八分)
夏秋税所纳:
钱:四百九十三万二千九百九十一贯。
匹帛:二百七十六万三千五百九十二匹。
斛斗:一千八百七万三千九十四石。
以上三件,更有折变(将原征财物改征其他财物)在内,其余所缺粮草匹帛,并是见钱和买(农民以绢折钱缴纳)并课利、折科、诸殷博买打发得足。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国用无几矣。”
蔡襄统计的军费(养兵费用)在北宋财政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十之六、七,与其所奏《国论要目十二篇》中的《强兵篇》所设的比重不同“臣约一岁总共,六合之入不外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是六合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度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17这个各别殊令东谈主蒙胧。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王铚在其修撰的《枢庭备检》中说:“盖常率计六合户口千过剩万,自皇佑一岁之入一倍,二千六百余万,而耗于兵者常什八,而留州以供军者又数百万也。”“总户口岁收之数,而以百万之兵计之,每十户而资一厢兵,十万而资一散卒矣。”王铚所说的“一岁之入”,是指北宋三司一年的收入,养兵之费“常什八”,即军费开支占三司全年总收入的十分之八(或六分之五),可见北宋募兵轨制确是北宋王朝积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七)统计汉典汇编——《管帐录》
宋代《管帐录》是继唐代《国计簿》之后的会统汉典汇编。因统计对会统汉典起综合汇总的作用,故基本上是统计汉典汇编。
1.编制《管帐录》的意旨与作用。两宋恒久以“量入为主”为财政原则,编制《管帐录》的主要目的,即在于系统汇编六合财物出入之数,分析对比财经问题,以达到答理制用的目的。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绍兴管帐录》成书时,殿中侍御史张绚说:“周制国用之法,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量入以为出。汉祖定六合之本,在于得秦图籍,周知四方盈虚强弱之实。是知国之财用,必得节制之法,节财之要,必资管帐之书。是以察其登耗,量其多寡,参酌损益,对症下药,故费用有常,而民力不困也。国度境德、皇祐皆有管帐录,至治平、熙宁间亦有此书。其后,苏辙又仿其法作元祜管帐录,虽书未及上,其概况亦可不雅。皆是以总括巨细,收集出纳。凡六合赋入,与仕宦养兵之数,章条各立,支费有限,谨视其书,凹凸遵导,此作管帐录之本意也。”18张绚讲述了编制《管帐录》的意旨与作用,寥落强调了“节财之要,必资管帐之书”,即管答理政经济,必须以统计汉典为依据,参酌同异,对症下药。
2.宋朝编制的《管帐录》。根据《宋会要》、《玉海》、《宋史》等史册记录,宋朝编制的《管帐录》有:(1)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三司使丁谓著《景德管帐录》六卷;(2)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三司使林特上《祥符管帐录》三十卷,(3)庆积年间(公元1041—1048年),三司上《庆历管帐录》二卷;(4)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三司使田况撰《皇祜管帐录》六卷;(5)治平四年(公元106 7年),三司使韩绛和蔡襄著《治平管帐录》六卷;(6)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户部尚书李常、苏辙等主编《元祜管帐录》三十卷;(7)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两浙转运使程昌弼编《宣和两浙管帐总录》;(8)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和三十年(公元1160年),均编有《绍兴管帐录》;(9)乾谈六年(公元1170年)至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间,撰有《乾谈管帐录》;(10)绍熙年间(公元1190一1194年),编有《绍熙管帐录》;(11)庆元年间(公元1195—1200年),编有《庆元管帐录》;(12)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编有《端平管帐录》;等等。
3.宋朝《管帐录》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统计汉典,一是统计分析。在统计汉典中,包括户籍、清算方面的统计汉典,以及当年财政收支的施行数额。岁收类包括:(1)农业税收,(2)商税,(3)盐、茶、酒、矾专卖收入,(4)契税、牙税及冗赋,(5)徭役。支拨类包括:(1)军费,(2)政费,(3)皇室费用,(4)其他支拨。在统计分析方面,采选了本期收、支对比,与前期对比,比例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举例,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殿中侍御使姚愈奏请编《庆元管帐录》时说:“臣尝因中都仕宦俸禄与夫兵廪支费,求其是以管帐之说。熙宁间月支三十六万,宣和末用二百二十万。渡江之初,虽比年用兵,月支犹不外八十万,比年以来,月支不下百二十万,概况官俸居十之一,吏禄居十之二,兵廪居十之七。版曹财计,限额至繁,散给诸军百司,每月照数以支破,循习成例,未始有所探员,岁月既久,岂无名存实一火、循例虚破之数乎?此在内财赋,不可不为之管帐也。”19
宋代《管帐录》,编制之多,分类之系统,内容的充实,分析的深度,均较唐代的《国计簿》为优,故在中国统计史具有一定的地位与影响。
四、宋代的统计方法
(一)钱粮计量单元的端正
宋代为加强钱粮统计,对各项钱粮收入的计量单元均有具体端正,作为谐和的计量设施。宋太祖开国之初,即已感情这一问题。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下诏端正:“令诸州受租籍不得称分、毫、合、龠、铢、厘、丝、忽,钱必成文,绢帛成尺,粟成升,丝绵成两,薪蒿成束,令钱成钱。紬不悦半疋、绢不悦一疋者、许计丈尺输直,无得三户、五户团聚成疋,送纳吵杂”。20宋代对于岁赋的计量单元均有具体的端正:“凡岁赋,谷以石计,钱以缗(贯)计,帛以匹计,金银、丝绵以两计,藁秸、薪蒸以围计,他物各以其数计。”全部钱粮收入总额,仍沿用唐制采选混共计量单元。举例,现据《文件通考·田赋》,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 7年)夏、秋二税现催额统计汉典列表如下:
北宋熙宁十年夏、秋二税现催额
税物
计量单元
夏税
秋税
共计
总额
银
钱
斛斗
匹帛
丝绵
杂色
草
贯、石、匹、斤、两……
两
贯
石
匹
两
斤、两、石、角……
束
16962695
31940
3852817
3435785
2541300
5844861
1255992
—
35048334
28197
1733002
14451472
131023
5495
1944301
15754844
52011029
60137
5585819
17887257
2672323
5850356
3200293
16754844
由于总额采选混共计量单元,莫得换算为谐和的货币单元,使不同使用价值的税物,硬行相加,绝不测旨。是以弗周到面、准确地反应和监督宋朝的钱粮收入,并达到分析问题和加强经济治理的要求。
(二)上计轨制的改进
宋代上计轨制编制的统计答复,计有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并有所改进。《宋史·食货志·管帐》:宋太祖开国初年,即要求“诸州通判官到任,皆须躬阅帐簿所列官物,吏不得得售其奸。”因此,月报、季报、半年报一般授权地方独揽和中央财计部门复核审查。皇帝则主要通过有瞻念看统计年报掌合手国度财计景色,并赏惩仕宦,基本上编削了过客岁终皇帝亲临受计的作念法。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诏曰:“周设司会之职,以一岁为准;汉制上计之法,以三年为期。是以详知国用之盈虚,大行群吏之诛赏,斯乃旧典,岂可废乎?”于是命令“三司自今岁具见管金银、钱帛、军储等籍以闻。”21从此,皇帝有瞻念看年报,决定赏罚,便成为宋代上计的固只怕势。其时统计答复采选逐级汇总上报的武艺,今以“丁帐”为例,《宋会要辑稿》:“比部员外郎薛薇言:‘欲重明饬有司稽考州县丁帐,核正文籍物化滋长以时书落,岁终,县以丁之数上州,州以县之数上漕,漕以州之数上户部,户部合六合之数上之朝廷。”
南宋偏安江左,高宗时上计轨制基本中止。到了孝宗乾谈二年(公元1166年)正月十八日下诏重申上计轨制:“孙大雅奏汉制上计之法,朕以为可行,至今令跟随台谏参考古制进呈。”22于是孙大雅仿照汉时上计簿的神色,编出本州统计答复的样板,报皇帝审阅批准,规复了上计轨制。其作念法,在两汉及北宋作念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由户部谐和汇总宇宙各地的上计汉典,按照端正的阵势假造上计簿,在翌年正月呈文中央,经宰相指派专东谈主审核后,再呈皇帝批阅。23
(三)统计分组法的发展
宋代统计分组发展的标记有二:一是分类法的创始,二是次数散播表的创始。
1.分类法的创始。用品性标记进行复杂的分组,在统计分组上称为分类法。宋朝由于经济的规复和发展,财政限制赓续扩大,钱粮包括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于是在天禧年间(公元1017—1021)创始了钱粮分类目次。即把钱粮分为谷、帛、金铁和物产四大类;再在各大类均分多年少类;终末在各小类中再细为多少品目。现据《文件通考·田赋考》排列如下:
(1)谷:谷之品七:一曰粟(包括粟、小粟、粱谷、兼、木粟、秫米、黄米七种),二曰稻(包括秔(粳)米、糯米、水谷、旱稻四种),三曰麦(包括小麦、大麦、青稞麦、广麦、青麦、白麦、荞麦七种),四曰黍(包括黍、蜀黍、稻黍三种),五曰穄(包括穄、糜穄、秫穄三种),六曰菽(包括豌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白豆、褐豆、青豆、赤豆、黄豆、胡豆、落豆、元豆、荜豆、巢豆、杂豆十六种),七曰杂子(包括脂麻、木子、稗子、黄麻子、苏子、苜蓿子、菜子、茬子、草子九种)。
(2)帛(布帛丝绵):帛之品十:一曰罗,二曰绫、三曰绢,四曰纱,五曰絁,六曰紬,七曰杂折,八曰丝线,九曰绵,十曰布葛。
(3)金铁:金铁之品四:一曰金,二曰银,三曰铁、鑞(锡和铅的合金),四曰铜、铁钱。
(4)物产:物产之品六:一曰牲畜(本指马、牛、羊、鸡、狗、猪,此处只包括马、羊、猪三种);二曰齿、草、翎毛(包括象牙、鹿皮、麂皮、牛皮、狨、鹅翎、杂翎七种);三曰茶盐;四曰竹木、麻草、刍莱(包括竹之品四:苒竹、箭竹、箬叶、芦废;木之品三:桑、桔、楮;麻之品五:青麻、白麻、黄麻、冬麻、苧麻;草之品五:紫苏、菱、紫草、红花、杂草;芻之品四:草、稻草、禳、菱草;五曰果、药、油(包括大油、桐油、鱼油三种)、纸(包括大灰纸、三钞低、芻纸、小纸、皮纸五种)、薪(包括木材、蒿柴、草柴三种)、炭、漆、蜡。六曰杂物(包括白胶、香桐子、麻圭、版瓦、堵竺、瓷器、苕帚、麻翦、蓝淀、草荐十种)。
同期,对计量单元的位数也作了谐和端正,所记“皆逾十万之数者,他物不复记。”24
2.次数散播表的创始。在统计汉典整理中,把原始汉典按某一数量标记进行分组,并按一定规律排列,同期列出各组的总体单元数的称为次数散播。它不错反应谈论对象中统统单元在各组间的分组状态和散播特征。我国早在宋代,就也曾在按数量标记分组的基础上创造了完好的次数散播表,活着界统计分组史上写下了极其后光的一页。据《文件通考》卷十四《征榷考》,在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曩昔,各州商税岁额:四十万贯以上者三;二十万贯以上者五;十万贯以上者十九;五万贯以上者三十;五万贯以下者五十一,三万贯以下者九十五;一万贯以下者三十五;五千贯以下者七十三;共计三百十一处。以上如故以州为单元,可见其时贸易焕发的情况。现按次数散播表的神色自较低组向较高组排列,并在组距的写法中列出当代的一般写法给予相比:
宋熙宁十年曩昔各州商税征收额次数散播表
组距写法(按商税征收额分组)
征收机构数
《文件通考》
当代一般写法(单元:万贯)
五千贯以下者
一万贯以下者
三万贯以下者
五万贯以下者
五万贯以上者
十万贯以上者
二十万贯以上者
四十万贯以上者
0.5以下
0.5—1
1一3
3—5
5—10
10—20
20一40
40以上
73
35
95
51
30
19
5
3
合 计
311
以上是以州为单元,野心各组的征收商税机构数;如以各州所设征收商税的场务为单元,则其场务由一处至数十处不等,最多的一州有三十八个场务,总共达一千八百四十九个场务,各场务商税征收额未单列,故弗成编制次数散播表。
(四)秦九韶创正负开方术
秦九韶(1202—1261),南宋数学家,字谈古,普州安岳(今四川省安岳)东谈主。著有《数书九章》(1247年)十八卷。对“大衍求一术”(即当代整数论中的一次同余式解法)和“正负开方术”(数字高次方程的求正根法)等,都有潜入的谈论。
正负开方术,今称秦九韶武艺。秦九韶对方程习惯于由低次幂系数规律写到高次幂系数。当代统计学中,用方程法(累计法)求平均发展速率的方法:
即
这个方程式的正根,便是所求的平均发展速率,要求解这个方程式,即需应用秦九韶的正负开方术。这个方法一般书上称为和纳法。施行上,英国和纳(Horner,W.G,1773—1827)是在1819年才提议这个方法的,比秦九韶晚五百多年。
(五)统计图表法的发展
1.唐仲久的《君主经世图谱》。南宋史学家唐仲久,著有《君主经世图谱》十六卷。书前有宋宁宗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周必大的序,序说:“去古愈远,众说日繁,才学未逮于先哲,宜其力劳而见功微,此图谱所由作也。”全祖望《宋儒学案·唐说条(仲久)先生传》说他“痛辟佛老,斥其时之言心学者。”可见唐仲久重实学而斥泛论。他的《君主经世图谱》,一般列图表于前,录材料于中,加阐述于后;对材料有审查,对阐述有分析。对图谱作到制图表、审事实与作分析三迷惑,这种统计图表法对谈论历史统计学是很可取法的。其有代表性的图谱,有《职方九囿谱》(见《先秦统计史·三、西周的统计职责》)、《树立社稷谱》及《祭社稷旁通之谱》等。
2.杨甲的《六经图》。绍兴中(约公元1145年),南宋学者杨甲绘制了《六经图》,乾谈初(公元1165年),毛邦翰等东谈主补充刻制成书,全书共309图。后收入清乾隆的《钦定四库全书》。其中,有条形图、弧线图、面积图和象形图等。《六经图》发展了我国统计图的制图表面和方法。
(1)制图表面。杨甲在《六经图》原序中,指出了图与书的区别以及统计图的作用,颇有首要意旨。他说:“图、书譬诸经纬,弗可偏废。古之学者,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其必可陈,其数可纪。……圣东谈主立象以尽意,关联词标于指外,通于系表,唯图能之。更当洞若不雅水,显于亲目(亲见)者,又安得谓阵势非忘言之妙、按图非得骏之具哉。”
(2)制图方法。杨甲所绘多样统计图,均有一定的制图方法,举例,《月令十二律管候气图》,其制图方法是在大地(地平线)为基线,右基线下按阴历12个月的规律画12个条形,各条形中表明它所代表的乐器称号终点长度,条形下端注明各月份地下阴气或阳气距大地的距离。基线上还注有大地“各如主张排列,入地有浅深,以木按节之。”他所绘制的《月令十二律管候气图》条形图如下。
认图方法:举例,冬至阳气距离大地最远达9寸,而与它相应的乐器黄钟管也最长,亦然9寸,故发音最低。十月份阴气距离大地最近,仅4寸7分,而相应的乐器应钟也最短,亦然4寸7分,故发音最高。
(六)对比分析法的应用
宋代对比分析法的应用相比闲居,主要应用于结构分析、强度分析与动态分析。
1.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一般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野心各组数值在总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分析谈论对象的性质和特征。赵宋开国之初,门庭生僻,垦地占地皮总面积的比重很小,据《宋史·食货志》的记录:“京畿周环二十三州,幅员数沉,地之垦者十才二、三。”阐述其时地皮面积的利用率如故很低的。
北宋仁宗(赵祯)宝元年间(1038—1039),天章阁侍读贾昌期曾作过食粮消费的结构分析:“江、淮运粮六百余万石,以一岁之入,仅能充期月(一年)之用;三分二在军旅,一在冗食。”25其时国内农民举义和同辽、西夏的民族矛盾特地严重,而户口增多,兵员扩充,仕宦益众。通过这一结构分析,可见军旅与冗食的巨大消费比重,已使财政日益困难。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三月,殿中侍御史姚愈曾对国度各项费用作过结构分析,他对宋宁宗赵扩说:“比年以来,月支不下百二十万。大率官俸居十之一,吏禄居十之二,兵廪居十之七。”28其时的南宋王朝,外有女真总揽者的入侵,内有农民的揭竿举义,是以这一结构分析有劲地阐述军费支拨是其时国度费用支拨的主要矛盾,并阐述了其时费用开支的特征与性质。
我国宋代结构分析法的应用很广。其特色有三:
第一,结构比例多以成数示意,以十为基数,以至以十以下的个数为基数,相比简明易解;
第二,一般与透顶野心迷惑运用,便于分析谈论;
第三,结构相对数均用整数示意,主若是给东谈主以基本主张,其数值的野心只怕不很精准,如“地之垦者十才二、三”。
2.强度分析法。我国早在唐代即已应用了强度分析法,宋代陆续应用。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王铚在《枢庭备检》中说:“总户口岁收之数,而以百万之兵计之,每十户而资一厢兵,十万(原误“亩”,据《历代兵制》卷八引文改)而资一散卒矣。”这里所说的“一岁之入”,是指北宋三司一年的收入。
又如,宋代王钦若(962—1025)等撰《册府元龟》,书中《邦计部·户籍》应用了强度分析法:“长庆(821—824)户口凡三百三十五万,而兵额又约为九十九万,通计三户资奉一兵。”强度野心的野心应为335万户/99万兵=3.38户/1兵。为了避免少许,故用“三户资奉一兵”。
宋代强度分析法的特色有三:
第一,强度野心一般迷惑透顶野心径直野心;
第二,宋代“多少户服待几个官员(或一个士兵)”的强度野心,当代统计一般用“一个官员(或士兵)受多少东谈主服待”示意;
第三,为了避免出现少许,强度野心的野心只怕不很准确。
3.动态分析法。社会经济阵势不仅是彼此量度的,况兼是发展变化的;是以,统计既要在阵势的量度中进行对比分析,又要在阵势的畅通中进行对比分析。为此,就需要进行径态分析,从其数量的变动意志社会经济阵势的发展法则。
(1)增长量。动态分析法应用的一项首要分析野心为增长量,用以阐述社会经济阵势在一定期间内加多的透顶量。宋代即曾通过户籍、清算野心增长量野心,阐述户籍增减对钱粮收入增减变化的影响。《宋会要辑稿·食货第十二》载有《景德管帐录》中的一段户籍、清算增长量分析汉典:“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总旧实管七百四十一万七千五百七十户,千六百二十八万三百五十四口。比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计增五十五万三千四百一十户,二百万二千二百一十四口。赋入总千三百七十三万一千二百二十九贯石匹斤,27数比咸平六年计增三百四十六万五千二百九十”。这一增长量分析,不是单方面地野心户口增长量,而是把它与税收增长量迷惑起来进行平列的对照分析,从而具体地阐述了税收跟着户口的加多、坐蓐的发展而相应地加多。
(2)发展速率。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体裁家曾巩(1019—1083)在琢磨国度经费时,应用了动态分析法的另一项首要分析野心——发展速率,用以阐述政治经济阵势的发展进程。他说:“景德(1004—1007)户七百三十万,垦田一百七十万顷;皇祜(1049—1053)户一千九十万,垦田二百二十五顷;治平(1064—1067)户一千二百九十万,垦田四百三十万顷。六合岁收,皇祜、治平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景德官一万余员,皇祜二万余员,治平并幕职州县官三千三百过剩,其总三万四千员,景德郊费(原野祭祀寰宇)六百万,皇祐一千二百万,治平一千三十万。以二者校之,官之众一倍于景德28,郊之费亦一倍于景德。”29为了便于阐述,现制表如下:
景德
皇祜
治平
透顶数
发展速率
(%)
透顶数
发展速率
(%)
透顶数
发展速率
(%)
仕宦 (万员)
郊费(百万)
1
6
100
100
2
12
200
200
3.4
13.00
340
217
皇祜与景德年间相比:皇祜官之众一倍于景德(即发展速率为200%),皇祐郊之费亦一倍于景德。而治平与景德年间相比,治平官之众2.4倍于景德(即发展速率为340%),治平郊之费亦一倍于景德(发展速率施行为2.1 7倍,四舍五入作二倍。作家注)。曾巩注重就皇祐与景德二者进行相比,野心了发展速率。曾巩应用上述的动态分析法得出了“罢减冗费”的论断。他提议对于冗费要“可罢者罢之,可损者损之,使六合之入如皇祐、治平之盛,而六合用官之数、郊之费皆同于景德,二者所损者则盖半矣。”30并能作念到“岁过剩财三万万”31惩处财政入不敷出的严重问题。
要而论之,我国宋代动态分析法的特色有三:
第一,充分体现了动态分析为其时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
第二,增长量分析不是孤单进行的,而是迷惑量度的增长量进行并排的对照分析,这是它的优点;而把不同计量单元的田赋羼杂加总则是它的纰谬;
第三,发展速率一般以倍数示意,略去少许。阐述时无须咫尺的“发展到……”、“增长了……”,而以“×倍于……”示意。即按“倍之是为二”的讲解,采选了“加一倍算法”。举例,“一倍于……”即阐述野心期水平已发展到基期水平的二倍,或比基期水平增长了一倍。
统计中的对比分析法,在我国宋代的应用极为闲居。虽然系统的表面空洞还无东谈主进行,科学的统计名词也尚未建筑,但在具体的应用上,已充分体现多样对比分析法的内容与本体,并活着界统计史上处于先进的地位。
(七)平均分析法的应用
北宋期间,曾应用中位数制定定额。宋真宗曾命三司使王尧臣等核定支拨。王尧臣等为书七卷上呈,送三司(北宋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主座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度财政),取一岁中数,以为定式(额)。32这是以中位数作为定额,以收尾国度财政支拨的实例。
科学家兼政治家沈括,在宋神宗时曾参加王安石的变法畅通。他曾利用几十年的粮价及收购数量的统计汉典,应用中位数详情按粮价凹凸收购食粮数量的方法,避免因粮价波动而影响国度收购食粮的数量。他说这是刘晏的办法:“晏法则令多粟通途群县,以数十岁籴价与所籴数高下,分为五等,具报于主者(即发运司)。粟价褂讪更不申禀,即时廪收。但一价则籴第五数,第五价则籴第一数。第二价则籴第四数,第四价则籴第二数。乃即驰报发运司。如斯粟贱之地,自籴尽极数,其余等级,各得其宜,已依稀售。发运司仍会诸郡所籴之数计之,若过于多则损贵与远者,尚少则增贱与近者。自此物价未始失机,各当本处丰俭,即日知价,信皆有术。”33具体的办法是:把积年平均估定的食粮售价由高到低排列为1、2、3、4、5五等,把积年平均估定的籴粮数量由多到少也排列为1、2、3、4、5五等,按不同粮价籴粮的数量可列表如下:
食粮售价等别
1(最高)
2(高)
3(中)
4(低)
5(最低)
籴粮数量等别
5(最少)
4(少)
3(中)
2(多)
1(最多)
根据上表,第3等价钱为中位数价钱,即平均价钱,属于正常价钱,不需申禀即可实时收购入库;如果食粮价钱飞腾到第1等或第2等时,贵则少购,则需分别按第5等或第4等数量收购;反之,食粮价钱下落到第4等或第5等时,贱则多购,则需分别按第2等或第1等数量收购。这么,就不错从简了讲演上级待批的时分,避免了粮价变动对国度收购民粮数量的影响。沈括虽说这一办法得自刘晏,但据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等史册测验,刘晏仅通过“疾足”掌合手物价高下,不尽如沈括所述。而沈括则确曾应用这一办法行之于东南各省。
(八)平衡分析法的发展。
宋代平衡分析法比唐代有所发展。唐代应用四柱结算法进行平衡分析,还处于萌芽状态。到了宋代,应用四柱结算法进行平衡分析,得到权贵的发展。四柱的称号一般改用元管(旧管)、新收、已支(开除)、见在(实在)。南宋陈傅良(号止斋,1137—1203)对于钱物申省的琢磨说:“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十二月初置诸州,应在司具元管、新收、已支、见在钱物申省。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复立置簿,拘辖累年应在……”(《古今典籍集成·食货典·国用部》)。可见早在公元994年,我国财政统计即已在统计报表中应用四柱结算法进行了平衡分析。其时四柱结算法的平衡关系如下:
元管(旧管)+新收=已支(开除)+见在(实在)
元管+新收-已支=见在
这种平衡分析应用于两个方面:其一,应用于统计答复或奏销册;其二,应用于离任官员的财物移交。如有不解、侵欺等项奸弊,听部参究。在政府统计方面,主若是用来推算“见在”(期末结余)数的。用四柱结算法进行平衡分析,在宋代政府统计的施走运用中,经由渐渐改进,有了权贵的发展,成为系统反应宋朝经济行径的一种科学的统计分析法。
五、宋代的统计想想
(一)郑樵的图谱想想
郑樵(1103一1162),字渔仲,兴化莆田(今属福建)东谈主,南宋史学家。终生不应科举,居夹漈山上,刻夫役学三十年。他不悦其时泛论心性、致密辞章的习惯。他对于天文、地舆、草木、虫鸟等学问,把稳实地测验。见到西晋学者杜预所著的《令郎谱》以后,才意志图谱的首要性。在史学方面, 他施展司马迁与刘知几。他生平文章甚丰,有《氏族志》、《尔雅注》、《诗辨妄》、《夹漈遗稿》等八十余种。晚年编撰《通志》,收集各代历史,合为一书,其中二十略,颇具创见。他的图谱想想,见之于《通典》中的《图谱略》与《年谱略》,记叙了他对于统计图表的学说。他的图谱统计想想不错空洞如下:
1.图谱的首要性与作用。郑樵相等强调图谱的首要性,他合计图谱之学不仅关系到学术的兴衰,以至关系到政治的成败。他合计魏晋以后的学术之是以不足夏、商、周以及汉代,系由于“图谱之学不传”。他说:“缘何三代之前,学术如彼;三代之后,学术如斯?汉微有遗凮,魏晋以降,日以陵夷,……是以学生不足三代,又不足汉者,抑有由也。以图谱之学不行,而实学尽化为虚文矣。”34同期,他还合计,无图谱即弗成成就六合的劳动。他说:“六合之事,不务行而务说,无须图谱可也;若欲成六合之劳动,未有无图谱而可行于世者。”35是以他强调:“为学者而不知此,则章句无所用;为治者而不知此,则法纪无所施。”36
对于图谱的作用,他有较多的讲述:“《史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37“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38“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东谈主不闻其语。”39“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东谈主易为学,学亦易为功。”40“后之学者,离图即书,尚辞务说,以故亦难以为学,学亦难为功;虽平日胸有千章万卷,及置之行事之间,茫渺茫不知所向。”41“为六合者不不错无书,为书者不不错无图谱。图载象,谱载系。为图是以周知遐迩,为谱是以知悉古今……表者,一书之要也,不可记繁文;表者,一书之本也,不可记小节……太史公之表,编年不外六甲,而省其五十四;记事不外十余言,而为事之所目,所谓纲举而目张也。”42现将郑樵的上述不雅点综合如下:
其一,图与书各有不同的作用,应相反相成,统筹兼顾。
其二,图谱长话短说,胜书千章万卷,其形象具体,易于领路。
其三,图谱的目的,在于知悉古今。
其四,图表为一书之本、一书之要,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故能钩玄纲要。
郑樵是宋代闻明的史学家,他的不雅点是站在史学家的态度来阐扬图谱的想想,对于统计图表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旨。举例,“图谱的目的”,站在史学家或历史统计学者的态度天然是“知悉今古”;而站在一般统计学家的态度则应是“反应法则”。郑樵曾对班固以后各家的“表”作过一些品评。班固以来各家所制的“表”,多记小节,不长话短说,况兼还有的按藩书习惯写。郑樵品评说:“自班氏以来,小节多矣,后不识统理。”“晚世之为表者,小字旁行,尽载所述;且藩书旁行,华书纵行,华东谈主故未便于旁行,又岂能衡目以泛不雅小字乎?”对此,咱们应该一分为二,最初,咱们同意郑樵的不雅点:统计表应努力长话短说,一目了然,便于相比,便于分析,不宜排列小节,更不宜小字密行,尽记繁文。其次,咱们不同意郑樵“华书纵行”的不雅点,其实,如果编削汉字的书字习惯,把表改竖排为横排,看起来如故相比便利的。
2.郑樵编制的图表。郑樵施展司马迁的《史记》十表,并按其表式在《通志·年谱略》中编有年谱。由于他合计司马迁的“表”便是“谱”,是以在称号上,他无须司马迁的“年表”而改用“年谱”。现将其《七国年谱》与《史记·六国年表》43相比阐述如下:
史记大国年表
丑 乙
周
年 元
徐广曰乙丑皇
甫谥曰元年癸
酉二十八年庚
元王
秦
年 元
索隐曰悼令郎三十厉共公四年卒子躁公立
卫为魏藩为魏献子灭于秦
年元
索隐曰二十三年季父黔卫出公辄后元逐出公自年立为悼公
郑为韩宣子韩灭
索隐曰系家简子名鞅文赵简子子武之孙景叔成之子
四十二
鲁蔡楚杞俱灭赵灭吴楚并越于楚
三 十
吴伐我徐广亦曰鲁误用公十九楚惠王章年索隐曰惠王五十七年卒
燕
七 十
索隐曰二燕献公十八年卒
宋为王人王人所灭
五
索隐曰二十九年卒王人平公骜
通志七国年谱
周
秦
魏献子
韩 宜子
赵简子
楚
燕
王人
元 王元年
厉 共公元年
卫 出公辄后元年
四 十二
楚 惠王章十年吴伐我
魏 献公十七年
王人 平公骜五年
郑樵的《七国年谱》与司马迁的《六国年表》有下列区别:
第一,郑樵的年谱以司马迁的年表为根据,在内容上有所增添。
第二,郑樵的年谱由于增添了内容与注解,相比容易领路。举例,在《七国年谱》的“魏献子”一项,阐述了“卫为魏藩,灭于秦”,使东谈主不错领路韩与卫、秦的关系。又如,他在年谱中抄录了《史记》的《集解》(南朝宋裴骃著)与《索隐》(唐司马贞著);虽然容易领路, 但与他所主张的长话短说、 不记繁文的不雅点是矛盾的。
(二)张敦实、刘贡的上计想想
北宋上计轨制,自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规复以后,南宋高宗时又基本中止。孝宗乾谈二年(公元1166年),经孙大雅奏请,张敦实和刘贡等大臣接济,孝宗下诏参照汉制上计之法,重申规复上计轨制。监察御史张敦实和刘贡,素日赞扬规复汉代的上计轨制,他们的上计想想不错空洞为以下三点:
第一,规复上计轨制的必要性。他们合计:“一县必有一县之计,一郡必有一郡之计,六合必有六合之计,六合之计总郡县百岁考焉。”即有了上计轨制,才能在年终了解宇宙财经景色、探员父母官员成绩。
第二,对汉代上计轨制的评价。他们虽然主张规复汉代的上计轨制,但却采选了一分为二的不雅点给予评价:他们合计汉代上计轨制的优点应予保留,同期,又量度南宗财政收支的施行,对其存在问题提议改进的意见。对汉代上计轨制的优点,他们说:“汉之大司农,则今之户部也。窃见户部掌六合之财计,有上限、中限、末限之格法,有日催、旬催、 五日一催之期会。 每于岁终,独以常平收支户口租税,造册以进呈,而于州郡诸色窠目(即款目)尚略焉。是于三代岁终则会,与西汉岁终上计之法为未备也。”44即西汉岁终上计,由县令(长)将该县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国相再加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故宇宙及州郡诸色窠目齐备具备;宋代则仅具宇宙款目数字,州郡各款目的数字却忽略了。对汉代上计轨制存在的问题,他们说:“去古愈远,文籍愈烦,在西汉已未免文具之弊,况本日能尽革其伪乎。在东汉止于属郡之内,况本日川广之远,能使其如期毕至乎?”45于是提议建议:“以臣等愚见,莫若岁终令户部尽取六合州郡一岁之计,已足、未足、亏少、亏多之数并皆造册,正月内进呈。兼采汉制,丞相选差一东谈主探员户部所上计,而明州郡之殿最(上功曰最,下功田殿)。则三代两汉之制皆兼,该无不足之处矣。”46他们的这一建议,是在西汉及北宋上计轨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由户部谐和汇总宇宙各地的统计答复、按照端正的类别及阵势,并分别列出足、亏的数字假造上计簿册。于次年正月呈文,由宰相录用专东谈主审核,终末呈皇帝亲阅。这一建议,标记着上计轨制的一个新的移动,对明、清的上计轨制有一定的影响。
辽代的统计
一、辽代的社会经济
辽自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到公元1125年为金国所灭,共历九帝,二百一十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奴隶主国度后,建都上京(即临潢府,今内盟巴林左旗隔邻),仿照汉族王朝体制称帝。对内整训队列,创造翰墨,建筑都域,制定法律;对外赓续延迟势力,先后紧要突厥、吐谷浑和党项,销亡了渤海国,从此插足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公元947年开国号为“辽”,经由圣宗纠正,建筑了封建轨制。与此同期,辽国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汉族影响下,原本单一的渔猎经济发展为农牧业迷惑的经济,到辽谈宗时,农业收获已十分可不雅。手工业方面,冶铁业占首要隘位,纺织业和制瓷,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贸易也随之活跃起来。辽、宋之间的贸易交往,加强了南北的经济量度,跟着政权的沉稳和轨制的完善,辽圣宗时,钱粮轨制也在宇宙普遍实行。至此,辽国插足极盛期间。然则,辽的快活不常。契丹族总揽者日益沉迷,各族东谈主民接连举义,加之贵族内耗收缩了总揽阶层的基础,在宇宙的逼攻下,终于溃一火。
二、辽代的统计组织
辽国总揽者为加强对坐蓐方式不同的民族进行总揽,采选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东谈主”的战略。建立了与此相相宜的总揽机构,统计机构即附庸于这些总揽机构之中。
对于渤海(慑服后改为东丹,即东契丹之意)东谈主与燕云汉东谈主,在中央设南面官,服务场合设在皇帝牙帐之南,负责“汉东谈主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和“文诠、丁赋之政”。其属官分别兼管量度的统计职责。
对于契丹、奚、室韦等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一般保留其家长奴隶制的部落治理机构,在中央设北面官,服务场合设在皇帝牙帐之北,负责“宫、帐、部族、属国”和“兵机、武诠、群牧”范畴内的政务,其属官分别兼管量度的统计职责。
辽国的地方行政机构,辽国仿唐朝轨制,于州、县设刺史、县令,其属官与中央相对应,分别兼管量度的统计职责。
此外,还在五京(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幽都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及长春、辽西、平州置盐铁、转运、度支、钱帛诸司,以掌财计出纳,兼管量度统计职责。
三、辽代的统计职责
据《辽史》记录,辽代统计职责很少记叙。仅在公元1031年辽兴宗即位后有下列统计职责:
(一)“兴宗遣使阅诸谈禾稼”,随性宗耶律宗真即位后,采选了派员探问法,派遣使者查抄诸谈庄稼。
(二)通括户口(普遍查验、查对户口);辽兴宗元年(公元1031年),鉴于豪强田主很少纳税,蜿蜒农民多至隐迹,为了均平赋役,于是下诏通括户口:“朕于早岁,习知稼穑。力办者(指田主)广务耕耘,罕闻输纳;家贫者(蜿蜒农民)全亏栽种,多至流一火。宜通捡括,普遂均平。’”通检户口的目的,在于均平赋役。其后谈宗初年,南京都支判官马东谈主望因“检括户口,用法平恕”,晋升中京度支使;任职半年,积粟十五万斛,又晋升左散骑常侍。辽朝的农业从此快活。
金代的统计
一、金代的社会经济
金是十二、三世纪总揽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共九帝,历时一百二十年。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崇拜称帝,建立奴隶制国度——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太宗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灭辽,次年又灭北宋。
金开国初,建筑了皇权总揽,并建立了以猛安谋克(“猛安”为部落单元,“谋克”为氏族单元)为单元的军事编制。其后又创造并颁布了女真翰墨,制定刑法;经由太宗、熙宗和海陵王的几次纠正,到世宗时,金朝全面采选汉化措施,建立了以女珍视族为主、包括汉、契丹等族总揽阶层在内的多民族总揽中枢,褂讪了金朝的总揽。跟着政治变革,金朝社会原有的经济关系也在向封建经济关系过渡,金朝初年的授田制渐渐为租佃制所代替。战争的减少,追随放免为子民,以及民族的交融,都有意于社会坐蓐力的上前发展。于是民户有所增长,垦田速即加多,畜牧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在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制瓷、造纸、印刷、火器制造和造船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规复和发展,又促进了宇宙贸易的繁华,货币(铜钱和交钞)畅通也随之发展起来。为了相宜组织经济、沉稳总揽的需要,国度财政轨制也渐渐完善。
与此同期,金朝也实行了许多不利于坐蓐发展的措施和民族压迫战略。寥落是在金章宗时,水患频仍,战火不熄,坐蓐遭遇严重梗阻;而女珍视族开阔宽绰,横征暴敛,导致民族矛盾和敌我矛盾空先历害。终末,在朔方各族东谈主民抗金斗争的打击下,在宋、元的蚁集紧要下,金子公元1234年消一火。
二、金代的统计组织
金世宗时(公元1161—1189年),全面采选汉化措施,进行政治变革。仿照唐制,中央设尚书、门下及中书三省,尚书省掌实权,兼管宇宙的综合统计;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期骗周初六官、秦汉九卿的职务,分别兼管各部门的业务统计。同期,设有劝农、盐铁与度支三司(北宋以盐铁、户部与度支为三司),掌管、统筹宇宙的财政,兼管宇宙的财经统计。贞祐(1213—1217)年废止。
地方政府仍按宋、辽旧制,设路、州、县三级制,各设有属吏分别负责量度统计职责,逐级上报中央政府。地方下层行政单元为猛安、谋克。以一百户到三百户构成一个谋克,设百夫长一东谈主;每十个谋克构成一个猛安,设千夫长一东谈主,实行兵民合一轨制。金熙宗(公元1135一1148年)以后成为军事编制、坐蓐单元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组织,负责进取级提供下层行政单元的量度统计汉典。
三、金代的统计职责
金代的统计职责,主若是东谈主口统计:
(一)户口清算
金代根据户口探问汉典汇总编制、逐级上报的簿册,称户口清算。凡户口清算,三年一造户籍。自正月初,州县以里正、主首,猛安谋克则以寨使,诣编户家(指编入户籍的民户)责手实,填报户内男女长幼的年事与姓名,生者增之,死者除之。里正、主首与寨使在正月二旬日以实数报县,县汇总后于二月二旬日报州,州汇总后于旬日内达上级,不分遐迩、皆以四月二旬日报到户部进呈尚书省。其时,还根据具体情况端正:凡汉东谈主、渤海东谈主不得充猛安谋克户;猛安谋克户之追随免为良民的,止隶本部为正户;凡因罪没入官府的良民,隶官籍监为监户,没入官府为追随的,隶太府监为官户。
(二)推论唐代坊村邻里户籍法
金章宗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皇帝以旧定保伍法,有司灭裂(坚忍)不行,下令结保,如有匿奸细、伏莽者连坐。宰臣建议推论唐制——坊村邻里户籍法,五家为邻,五邻为保,以相检察。京府州县郭下置坊正,在乡立村社,村社则随乡户众寡置里正,以按比户口,催督赋役,劝课农桑。村社三百户以上则设主首四东谈主,二百户以上三东谈主,五十户以上二东谈主,五十户以下一东谈主,以佐里正禁察违非之事。树立壮丁,以佐主首警员伏莽。女真族猛安谋克部村寨,五十户以上设寨使一东谈主,其职掌与主首一样。寺不雅则设纲首。凡坊正、里正,以其户十天职取三分,富民均出雇钱,募强干有抵保者充当。东谈主不得过百贯,役不得过一年。
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章宗堂欲罢坊、里正;又因主首距离远、入城应差服务,有碍农事未便,乃以有物力、谨愿者二年一换坊、里正。这种轨制成为金朝总揽农民的农村下层组织,对于劝课农桑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实行通检推排
通检即探问,推排即评定。金代探问民户财力以定赋役的办法,称通检推排。《金史·食货志》:“通检,即《周礼》大司徒三年一大比,各登其乡之众寡、牲畜、车辇,辨物行征之制也。”今将金代实行通检推排的经由阐述如下:
1.金世宗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鉴于正隆年间(1156—1160)兵役并兴,民户贫富变更、赋役不均,世宗下诏说:“粤自国初,有司常行大比,至今四十年矣。正隆时兵役并兴,调发无度,富者今贫弗成自存,版籍(户籍)所无者今为富室而犹避免。是用遣信臣泰宁军节度使张弘信等十三东谈主,分路通检无下物力而差定之,以革前弊,俾元元(庶民)无不均之叹,……命尚书省整齐以行”。又命:“凡监户事产,除官所拨赐除外,余凡置到庶民有税田宅,皆在通检之数。”于是派员分路探问民户物力,端正等级,作为征收物力钱数额和征发差役先后的根据。
2.原定十年举行一次,其后时时通检。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有司奏诸路通检不均,世宗下诏再以户口多寡、贫富轻重,适中定级。随后又端正通检地土等级税法。
3.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九月,世宗以六合物力,自通检以来十余年,贫富变易,赋调轻重不均,派遣济南尹梁肃等二十六东谈主,分路推排。
4.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十二月,世宗对宰臣说:“猛安谋克多新强旧弱,差役不均,其令推排,当自中都路始。”到大定二十二年八月,始诏令集耆老(古指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东谈主),推贫富,验地皮、牛具、追随之数,分为上、中、下三等。以同知大兴府事完颜焉里也先推排中都路,续遣户部主事按带等十四东谈主与外官共同分路推排。同庚九月,又下诏说:“毋令富者匿隐畜产,贫户或有不敢养马者。昔海陵时,拘括马畜,绝无等级,富者避免,贫者尽拘入官,大为不均。今并核实贫富造籍,有急即按籍取之,庶几无不均之弊”。
5.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复以李晏瓜分路推排。翌年,李晏等上奏所定物力之数。
6.章宗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命农民如有积粟,毋充物力。钱悭之郡(指缺少钱货、经济困难的郡),所纳钱货准许折粟帛缴纳。同庚,中都等路被水,诏委官推排,比旧减钱五千六百余贯。
7.金章承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冬十月,敕令议通检,遂定轨制:已典卖物业,止随物推收;析户异居者许令别籍;户绝及困弱者减免;新强人详审增之;止当从实,不必敷足原数。边城被寇之地,皆不必推排。于是,令吏部尚书贾执刚、吏部侍郎高汝砺先推排在都雨警巡院,为诸路作样板。每路差官一员,命提刑司(官签字,掌司法、刑狱、次序、监察等事)官一员为副职。承安三年九月,奏十三路籍定推排物力钱傻头傻脑十八万六千七百二贯四百九十文,旧额三百二万二千七百十八贯九百二十二文,以虚浮除免六十三万八千一百一十一贯。除上京、北京、西京路无新增强人外,余路计收二十万二千九十五贯。
8.金章宗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章宗以推排时,既问东谈主户浮财物力,而又勘当比次(排比等级),期迫事繁,难当其实,敕尚书省,定东谈主户物力随时推收法。推收法系对于田宅财产买卖、典当或赠与所办的过户或悠扬产权的法律。推收国法自今典卖事产者随业推收,别置标簿,临时止拘浮财物力以增减之。
9.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西京、北京边地常罹兵荒,遣使推排;旧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所定三十五万三千余贯,遂减为二十八万七千余贯。同庚六月,签南京按察司事李革上奏:“近制,令东谈主户推收物力,置簿标题;至通排时,止增新强,销旧弱,庶得其实。今有司奉行灭裂(坚忍),恐临时冗并(忙乱),卒难详审,可如期限,立罪以督之。”遂令自该年十一月一日起,令东谈主户告诣推收标附,至次年二月一日毕,违期不言者坐罪。且令诸处税务,具税讫房地,每半月具数讲演所属,违者坐以薄待轻事之罪,仍敕物力既随业,通排时止令定浮财。
10.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九月,以吏部尚书贾守谦、知济南府事蒲察张家奴、营州刺史完颜百嘉、南京路转运使宋元吉等十三员,分路同本路按察司官一员,推排诸路。章宗召他们到香阁,亲喻谈:“朕选卿等随路推排,除推收外,其新强消乏户,虽集众推唱,然消乏者勿销不尽,如一户物力原三百贯,今蠲免傻头傻脑十贯犹有未当者。新强勿添尽,量存其力,如一户可添三百贯,而止添二百贯之类。卿等各宜悉心,一推之后,十年利害所关,苛不副所任,罪当不轻也。”
要而论之,金代的通检推排,始于大正四年(公元1164年)。原定十年举行一次,其后时时通检。时势上由村坊东谈主户共同评定,有公估的意旨;但施行为仕宦土豪所限制,多有诡托移匿,故仍包袱不均,金一火后废止。
四、金代的统计方法
(一)东谈主口年事分组
金制,根据施行需要,按不同庚事进行分组:男女2岁以下为黄,15以下为小,16为中,17为丁,60为老。无夫为寡妻妾,诸笃废疾不为丁。
(二)户口分组
1.课役户与不课役户。金制,户主推其长充(指推举大哥有权威的东谈主当户长),内有物力者(指以丁口、财富野心有包袱赋役本领的东谈主)为课役户;无者为不课役户。
2.正口与追随口。秦制,东谈主口按其是否为追随分为正口(崇拜东谈主口)与追随口,如大定二十三年八月,尚书省奏:猛安二百二,谋克千八百七十八,……内正口四百八十一万二千六百六十九,追随口一百三十四万五千九百六十七。
3.上、中、下三等户。世宗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令集耆老,推贫富,验地皮、牛具、追随之数,按其物力(财富)分为上、中、下三等。
(三)境界分组
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正月,据尚书右丞领三司事侯贽所奏,境界按肥瘠进程分为上、中、下田,上田可收一石二斗,中田一石,下田八斗。十一取之,岁得九百六十万石,自可优给岁支,且使贫富均。
元代的统计
一、元代的社会经济
蒙古族政权建立于公元1206年。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元,公元1279年元朝谐和宇宙,公元1368年元朝消一火。从1271年算起,元朝共历时九十八年。元朝是继秦汉、隋唐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谐和的封建王朝。
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首的各族田主阶层蚁集总揽的政权。元初,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加强封建总揽,“遵用汉法”,建立了一套总揽宇宙的行政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等,均设达鲁花赤(理民官).负责辖区的一切行政职责。在经济上,采选了一系列规复和发展坐蓐的措施,宇宙地皮分为官田和私田两种,赋役分税银和科差两种。颁布了不准改民田为牧地的禁令,树立了劝农司、大司农司,鼎力饱读吹垦殖;设都水监、河渠司掌管水利,修治黄河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东谈主口渐渐加多,农业得到规复。跟着农业的规复,手工业也有了发展。元朝饱读吹栽种经济作物,因而棉桑产量加多,为纺织业的发展创造了要求。
为了稳定蒙古贵族的消费和供应官府的需要,各大城市成立了治理私东谈主手工业和官营手职责坊的机构,对外贸易由政府把持,并开辟了南北海运航路;还修筑交通线,并树立驿站与“急递铺”。国度的谐和,农业和手工业的规复与发展,海、陆交通的换取,促进了元代贸易的发展,始创了一代繁华。其时的大都、杭州和泉州,都是有名世界的贸易城市。
为了沉稳蒙古贵族的总揽地位,对东谈主民分而治之,元总揽者把宇宙各族东谈主民分为四等,奉行民族憎恶和民族压迫的战略。终于激起了各族东谈主民的猛烈拒抗。元朝后期,地皮归并鸠合,钱粮包袱十分苛重,纸币刊行转为财政搜括服务,财政支拨毫无节制,国库笼统,水火倒悬。元惠宗时终于爆发了农民大举义。公元1368年,朱元璋带领的农民举义军攻入北京,终明显元朝的总揽。
元朝的文化是多方面的。在体裁和史学方面,有元曲和马端临的《文件通考》,在科学工夫方面,郭守敬的《授时历》占首要隘位。其时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对元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元代的统计组织与法例
(一)统计组织
统计职责无猛进展,元代统计组织“遵用汉法”,大体上维持宋代;但由于元代社会经济耐久紊乱,元代中央行政机构为一省制,即只设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兼管宇宙的综合统计。中央政务部门仍为中书省统帅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中,仍由户部掌管财计事宜,兼管宇宙的业务统计。《元史·百官志》:户部设尚书三员,“掌六合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凡贡赋出纳之经,金币转通之法,府藏委积之实,物货贵贱之值,敛散准驳之宜,悉以任之。”户部分科建制,以令史分赏金科、仓科、内度科、粮草科和财计勾稽部门。金科掌金帛、宝钞出纳;仓科掌粮谷出纳;内度科掌理管帐;外度科掌理户籍;粮草科掌军用粮草;财计勾稽部门掌理里面的审核、监督。各科除内度科外均分别兼管该科的统计职责,为业务部门的统计与监督奠定了基础。元朝中央设有御史台,兼代探员宇宙呈送中央的统计答复。
元代的地方组织,除中书省直辖地“腹里”外,下设有“行中书省”,省以下设路、府(州)县,三级;腹里地区则设路、府、州、县四级。县以下的下层行政组织,城内为坊,城郊称厢,乡村称里。负责下层统计,逐级上报。
(二)统计法例
1.对于丁税、地税的统计法例。《元史·食货志》: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地税,地税少而丁税多者纳丁税。工匠僧谈验地,仕宦商贾验丁,虚配作假者杖七十,徒二年。仍命岁书其数于册,由课税所申省以闻,违者各杖一百。
2.对于仓储的统计法例,详本节《三、元代的统计职责》。
三、元代的统计职责
(一)东谈主口统计
1.户籍轨制。元代的户籍轨制,基本上仿照宋制,按户划类,端正缴纳钱粮的设施。世祖时(1260—1294),实行三等九甲制,即按庶民的贫富先将户口诀别为上、中、下三等,再把每等细分为上上、上中、凹凸、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级。登记户口的簿册称为《鼠尾文簿》,征收赋役,即以此簿为准。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详情户籍科差(亦称差税或差科,以户为课税对象)条例,把科差户诀别为“元管户(即世祖曩昔已入籍之户)、交参户(指世祖继位后新入籍之户)、漏籍户(登录户籍时隐逃漏税、后被查出之户)与协济户。”于诸户之中,又有丝银全科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等。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还把科差户按差役类别、缴纳钱粮品种,以及工作区别等,进一步诀别为民户、站户、匠户、冶金户、葡萄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据此登统户籍,录用差役。这种分户制,与其时加强限制量度。
其时处于社会最低层的是“驱户”,又称“驱奴”、“驱丁”或“驱口”。他们另有户籍,与一般编户区别开来。其子孙永久为奴,非经放良、赎买,弗成改籍。他们着手于战争中的俘虏和攫取来的民户,也有因债务靡烂为奴、或因“犯罪”被没为追随的。“驱口”可目田买卖,“驱口”的东谈主市和牛、羊、马市并排在一处。元朝法律端正:“私宰牛马杖一百”,打死驱口“杖一百七”,视驱口与牛马无异。
2.村社轨制。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下令在汉地立村社轨制。以五十户为一社,不拘何东谈主,均须加入。社中推举“年高老到农事有兼丁者”为社长。社长负责组织本社住户开荒耕作,修治河渠,经营副业。元朝政府还通过村社组织监视农民,向农民宣传要遵从蒙古的总揽,不容农民鸠合结社。这种村社轨制,其后通行南北各地,与里甲轨制并行,成为元朝总揽和克扣农民的农村下层组织,但在饱读吹农业坐蓐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3.军民异籍。元世祖实行军民异籍,军民分治的战略。成吉想汗初入华夏时,曾采选金降将郭宝玉的建议,端正:“蒙古、色目东谈主每丁起一军(兵),汉东谈主有田四顷、东谈主三丁者佥一兵。年十五以上成丁,六十破老。”即蒙古、色目东谈主实行全民皆兵制,而汉东谈主则家有田四顷以上者三丁征一兵。这些被佥从戎的称为“军户”,与普通民户分开,另编入军籍之中,以后世世从戎,永不得脱。军户服兵役,莫得粮饷,惟有四顷田的免税权,并稍加补贴。但远谈镇戍,所费一年不下千缗,四顷地的免税,远不足以补贴其亏蚀。是以军户经常虚浮,元政府只怕拣汰贫弱军户,奉赵其民籍,而另佥富户填充。
(二)宇宙食粮岁收统计
元代岁收粮数统计相比完好,有宇宙总共数,腹里(元代中书省直辖地区,包括今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数,以及各行省(元代除京师隔邻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外,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设十一瞥中书省,简称十一瞥省)数。《元史》、《新元虫》、《续通考》与《典籍集成》均有记录,梁方仲编辑的《中国历代户口、境界、田赋统计》将各书汉典整理为《元代岁收粮数》统计表(见174页)。
(三)仓储统计
元朝为了限制国用、保证军事物质的供应,爱重多样专仓的树立,各库、仓均委官治理,仓储统计一般能作念到有制可循。
1.对于钱粮缴纳入库的端正。
(1)“凡粮到仓,以时收受,出给朱钱。”
(2)“输纳之期,分为三限:初限十月,中限十一月,末限十二月。违者,初犯笞四十,再犯杖八十。”
2.对于钱粮出纳之法。元世祖至元(1264—1294)年间端正:“诸出纳之法,须仓库官面视称量检数,自提举监支纳以下,攒典合千东谈主以上,皆彼此觉察,有盗诈罪人者,陈首到官,量情理赏其侵盗钱粮并滥伪之物。”
元代岁收粮数
省别
粮(石)
各区占总共的
百分比(%)
(以元史
材料为据)
元史、新元
史续通考载
典籍集成载
未系年
成宗大德三年
(1299年)
泰定帝泰定二
年(1325年)
总 计
腹里
行省共计
辽阳
河南
陕西
四川
甘肃
云南
江浙
江西
湖广
12114707
2271449
9843258
72066
2591269
229023
116574
60586
277719
4494783
1157448
843787
12114708
2271449
9843258
9840068
2541269
229023
116574
60586
277719
4494780
1157448
843787
12114708
2271449
9843258
72066
2591269
229023
116574
60586
277719
4494783
1157448
843787
100.00
18.75
81.25
0.59
21.39
1.86
0.96
0.50
2.29
37.10
9.56
6.97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境界、田赋统计》,第303页。圆洁净”验收。
3.对于钱粮收支勘合(亦称“勘契”)的端正。元世祖时端正:“诸支纳钱粮一切官物,勘合已到,讼事当场理解。其物已到仓库,应纳者经旬日不纳,应支者经旬日不支,并须讲演原发勘合到仓库。未得勘合时亦如之。”
4.对于如期审核钱粮收支把柄。《元典章》端正:“诸仓库赤历、单、状,当该上级,月一查明。但开附不解,收支有差,随时究问。”
5.对于仓库叮属轨制。《元典章》端正:“诸仓库官新雅故代,在都本官上级委官监视;在外各路正官监视;沿河仓分漕运司官监视。”“凡应干收证书合有见在官物,皆须点照算,交点明白,别无虚浮滥伪之数。归官见数关发,新官验数收管,仍须同署讲演,合属上级照会。既给交关之后,若有虚浮、滥伪之物,并于新官名下追理。”
6.对于钱粮收支单元的文簿书写神色。各钱粮收支单元所设文簿,均须编立号数,按一定神色书写,如每笔收入均须写明“是何年份,甚名项钱物。”
元代仓储统计有制可循,钱粮出纳有法,把柄如期审核,叮属轨制明确,收支文簿具有定式,同期,还有相应的统计法例作念保险,是以元代的仓储统计相比健全。
(四)交通统计
1.驿传统计。驿传是一种官方交通邮传轨制。这种轨制,可纪念到殷代,历代封建王朝均以都门为中心,广设驿站,借以“闪现边情,布宣命令。”68但成为定制,则始于元代。
元代各行省水、陆驿站数量统计
行省别
陆站数
水站数
驿站总和
腹 里
河南江北
辽 阳
江 浙
江 西
湖 广
陕 西
四 川
云 南
甘 肃
177
106
120
180
85
100
80
48
74
6
21
90
—
82
69
73
1
84
4
—
198
196
120
262
154
173
81
132
78
6
总 计
976
424
1400
元朝政府在宇宙广设驿站(蒙古语的译名为“站赤”或“展王人”,后统称为驿站)。驿站分陆站、水站;陆站用马、牛、车,水站用船。“汉地”由兵路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并于各郡县冲要场合设脱脱禾孙之官,以监察驿政。据《元史·兵志》统计,宇宙共有站赤一千四百处、69各行省水、陆驿站数量见上页表。
2.海运统计。南宋时,海运已有较大发展。元朝为了发展海运,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设行泉府司,专掌海运,从此海运日趋焕发。
元代海运粮米数量统计相比健全,自至元二十年起积年均有统计,在《元史·食货志》等书载有积年海运粮米起运总和与实到总和统计,现选录梁方仲整理的《元至元二十年至天府二年每年海运粮米数及耗尽率》统计表如下:
元至元二十年至天历二年每年海运粮米数及损耗率
(公元1283—1329年)
年度
公元
起运总和
(石)
实到总和
(石)
途中耗尽
总和(石)
损耗率
(%)
世祖至元 20年
27年
31年
成宗元贞元年
大德11年
武宗至大元年
仁宗皇庆元年
仁宗延祜元年
英宗至治元年
泰定帝泰定元年
明宗天历2年
1283
1290
1294
1295
1307
1308
1312
1314
1321
1324
1329
46050
1595000
514533
340500
1665422
1240148
2083505
2403264
3269451
2087231
3522163
42172
1513856
503534
1644679
1202503
2067672
2356606
3238765
2077278
3340306
3878
81144
10999
20743
37645
15833
46658
30686
9953
181857
8.4
5.0
2.1
—
1.2
3.0
0.7
1.9
9.4
0.5
5.2
通过上表,不错不雅察元代积年海运粮米发展变化的限制终点耗尽的情况。
(五)矿冶统计
元代矿冶统计汉典较少,在《元史·食货志》载有天历元年(公元1238年)矿产岁课统计,王志瑞著《宋元经济史》曾列表如下:
元天历元年矿产岁课统计表
类别
大奶喵喵酱岁课额
地区
金
银
铜
铁
铅
锡
腹里省
40锭
47.3两
1锭2
5两
—
—
—
—
浙江省
180锭
15.1两
125锭39.2两
—
245867斤
课钞1703
锭14两
铅粉 887
锭9.5两
铅丹9锭
42.2两
24锭10.2两
江西省
2锭
40.5两
462锭3.5两
—
217450斤
课钞176锭
24两
17锭7两
—
湖广省
80锭
20.1两
236锭9两
—
282595斤
1789斤
—
云南省
148锭
1.9两
735锭34.3两
2380斤
12470斤
—
—
河南省
—
—
—
129120斤
—
—
陕西省
—
—
—
1000斤
—
—
在《元史·食货志》中,尚列有矾课与硝硷课,本表从略。四、元代的统计方法
(一)统计答复
至元年间(1264—1294),钱粮出纳部门如期(旬、月、季、半年、年)按谐和端正的神色编报统计答复——钱粮文册。《至元新格》端正:“各设仓库照勘旧管、新收、已支、见在各项数量。每旬一次申复本管上级,每月一次备中宣慰司;每上、下半年开呈省府,仍仰各仓库每季依上,给附赤历申解上级印押”。其中,年报与季报较为首要。元政府依靠年报掌合手宇宙全年钱粮收支情况,要求各行省岁度探员该省钱粮数字,是以说:“钱谷之计,其各处行省与岁须一检校。”户部端正神色,要求诸处按季上报:“诸钱粮等物,户部立式,其使诸处每季一报,到部委官检校;但有不应,当场追理。年终通行照算,务要实行。毋为文具,行省准上咨省。”在季报基础上编报的年报,是宇宙钱粮收支的归来算、总答复,故在《至元新格》中,寥落强调年报的真的与正确,为此,要求对帐核实,并通过盘货,对照查核见在财物。
元代统计答复的神色,沿用宋代的“四柱式”,各项钱粮在统计答复中的排列,均按旧管、新收、已支(开除)、见在(实在)为序。对于非正项钱粮的财物,也要求按“四柱式“如期编报统计答复,以便全面探员国度财政收支景色。
(二)统计分组法的应用
1.民族分组。元朝政府为了收缩各族东谈主民的拒抗,崇拜蒙古贵族的特权,把宇宙东谈主民按民族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东谈主;第二等是色目东谈主(包括我国西北地区各族及中亚、东欧来到中国的东谈主);第三等是汉东谈主(指原本金总揽下的汉族和女真、契丹、渤海、高丽等族,以及宋金维持中四川地区的汉族);第四等是南东谈主(指南宋消一火后南边的汉族和其他民族)。这四等东谈主在法律上的地位、政治上的待遇和经济上的包袱,都有不同的端正。
2.户瓜分组。元代的户瓜分组极为复杂:有依民户贫富而分的,分为上、中、下三等户,每等户再分为三级,如上上、上中、上劣等,称为三等九甲。有依工作而分的,分为民户、军户、站户、匠户、医户、盐户、窑户、儒户、……等等。有依种族、宗教而分的,分为畏答儿、答夫莫、也里可温等。有依统帅机关而分的,分为投下户(属投下统帅的户)、亲管户(属元政府径直纳辖的户)。有依其所进贡赋不同而分的,分为姜户、藤户、葡卜户等。有依阶层成分而分的,分为驱户、田户等。而每组之中经常又再分为数组;如民户又分为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四组;四组之中复分为小组,如丝银户、金科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等。军户之中又可分为正军、贴军。上述种种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其赋役包袱的种类、轻重,多不一样。其复杂芜乱的情况,实为我国历代所无。
3.地皮分组。元代宇宙地皮按统统制分为官田和私田两组。官田是政府掌合手的地皮,在北主若是金时屯田军留传住的地皮,南边则包括南宋的入官田、内府庄田和南宋末年攫取民田而树立的公田。私田是蒙古贵族、各族田主、和一部分自耕农私东谈主占有的地皮。官田和私田除一部分由农奴性质的驱丁耕作外,绝大部分以租佃的方式出租给农民。
(三)司理法。元代地皮陈报的方法即所谓“自实田”。南宋经界法废止后,元代司理法代之而起。《元史·食货一》合计此法利弊互见:“夫民之强人田多而税少,弱者产去而税存,非司理固无以去其害;然司理之制苟有不善,则其害又将甚焉者矣。”《新元史·食货志二田制》以至合计“民田,则司理之法最为元之稗政。”
元仁宗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铁木迭儿为中书右丞相(首相),奏请司理田粮。平章政治(副丞相)章闾(亦作张驴)说:“司理大事,世祖己尝行之;但其间欺隐尚多,未能尽实。以熟田为瘠土者有之,惧差而析户者有之,富民买穷人田而仍其旧名输税者亦有之。由是岁收不增,小民告病。著行司理之法,俾有田之家,及诸君下(王公等)、古刹、学校、财赋等田,一切从实自首,庶儿税入无隐,差徭亦均。”于是在该年十月派讼事理。命章闾等往江浙,尚书你咱马丁等往江西,左丞陈士英等往江南,司理各行省,括田增税。为了弹压东谈主民的拒抗,“仍命行御史台分台镇遏,枢密院以军防护。
司理法的具体方法:“先期揭榜示民,限四旬日,以其家统统田,自实于官。或以熟为荒,以田为荡(荡地),或隐占隐迹之产,或盗官田为民田,指民田为官田,及僧谈以田舞弊者,并许诸东谈主首告(检举)。十亩以下,其田主及管干田户皆杖七十七;二十亩以下,加一等;一百亩以下,(杖)一百七;(一百亩)以上,流窜北边,所隐田没官(充公归官)。郡县正官不为查勘,致有脱漏者,量事论罪,重者革职。”由于期限短猝,仕宦贪刻,富民黠吏,助纣为虐,时时发生以芜俚有、虚报瞒报的情况。于是水火倒悬,农民举义。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八月,江西赣州蔡五九举义称王,南边扰攘,遐迩烦燥。御史台臣上奏说:“蔡五九之变,皆由你咱马丁司理田粮,与郡县横加酷暴,逼抑至此。新丰一县,撤民庐户九百区,夷(平)墓扬骨,虚张顷亩,瑕玷住户,乞罢司理及冒括田租。”仁宗在第二年下诏免去三省自报的田租。同庚,因汴梁路总管塔海亦言其弊,于是又命河南自实田自延祜五年起,每亩只课其租的一半,汴梁路共减租二十二万余石。到了泰定(1324—1327)、天历(1328—1329)初年,又全部撤退虚增的数字,庶民始获安逸。延祜元年(公元1914年)司理的官、民荒熟田数经“核定”后,计清出归隐的官、民田产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二顷。75泰定、天历之初又尽革虚增之数,今取其数之可考者列后:河南省,总共官、民荒熟田一百一十八万七百六十九顷;江西省,总共官、民荒熟田四十七万四千六百九十三顷;江浙省,总共官、民荒熟田九十九万五千八十一顷。
五、元代的统计想想
(一)卢世荣的统计估算想想
卢世荣(?一1285年),原名懋,以字行,大名东谈主,曾任江西榷茶运使,宰相。他的财政战略想想,颇肖似管仲、桑弘羊与刘晏等东谈主的想想。他把封建财政的重点放在加多经济收入方面。为了加多经济收入,最初就要加多酒专卖及盐引收入;于是他对达方面的收入进行了统计估算。据他估算:在京师一带实行酒专卖后每年可加多三百万锭白银收入。盐引约三百万引,每引价十五两白银,共得九十万锭。但商场盐引价钱高达每引一百二十贯,即一百二十两,以一百万引常平盐按稍低于市价的价钱出售,可能收入一百余万锭,与原本引价十五两收入共计可得二百余万锭。盐利与酒专卖收入共五百余万锭。元代岁收无照实数字可查,约为三百万锭阁下77。酒专卖与盐利两项收入推测即越过岁收总额二百余万锭。卢世荣秉政仅一百余日,未能收到实效,即遭监察御史陈天池的标谤罢黜,半年后被诛。
(二)马端临的东谈主口统计想想
马端临(约1128—1322),宋末元初了得的史学家。字贵与,江西乐平东谈主。著有《文件通考》,专辟《户口考》,详实选录历代户口统计,在必要时作对比分析,并搜罗量度户口言论,供后东谈主参考。他还提议了一个较了得的东谈主口统计想想。他合计东谈主口的质地相比首要。如果单纯谈东谈主口的数量,则“民之多寡不足为国之隆替。”他说:“古者户口少而皆本领之东谈主,后世人口繁而多窳惰之辈。钧是东谈主也,古之东谈主,方其为士则谈问学,终点为农则力稼穑,终点为兵则善战阵,投之所向,无不如意。……全球则其国强,民寡则其国弱,益其时国之与立者民也。光岳既分,习惯日漓,民生其间,才益乏而智益劣。士拘于文墨而授之以介胄则惭;农安于犁锄而问之以词讼则废。以至九流百工释老之徒,食土之毛者,日以繁伙,……于是民之多寡不足为国之隆替。官既无借于民之材,而徒欲多为之法以征其身,户调口赋,日益月滋,上之东谈主厌弃贱薄不倚民为重,而民益贫窭憔悴积以身为累矣。”
马端临把古时东谈主都动作是“本领之东谈主”,后世的东谈主则多是“窳惰之辈”,这种不雅点是造作的;但他反对先奏以来的传统不雅点,而强调东谈主口的质地,不主张以东谈主口数量作为量度国度隆替的设施,则是很挑升旨的。
粗陋的论断
宋、辽、金、元期间,我国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而这一期间的统计则处于发展不屈衡的阶段。宋代统计继唐代之后,获取了新的全面发展;辽、金统计处于滞缓阶段;元代统计则又运转复苏。
在统计组织与法例方面:宋代除维持唐代外,曾设总共司,掌管宇宙统计核算,对统计簿帐或答复的记录与假造,均端正有严格的统计法例。辽代统计组织很不健全,附庸于两种不同的总揽机构之中。金代统计组织仿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兼管宇宙综合统计;并设有三司,兼管宇宙的财经统计。元代统计组织“遵用汉法”,大体上维持宋代,中书省兼管宇宙统计职责,所辖六部兼管各部门的业务统计;统计法例的重点,放在丁税、地税与仓储统计方面。
在统计职责方面:宋代相比发展。东谈主口统计把宇宙户口分为主户与客户;推论按军事编制的户籍轨制——保甲轨制;按东谈主口及财产假造丁产簿。地皮统计推论方田均税法丈量地皮,端正税额;运转假造鱼鳞图册,为宋代地皮统计的一项首要发展。漕运有岁漕定额及漕运实数等统计。矿冶统计较唐代有所发展,有坑冶数、肃除数与岁课额等统计。物价统计较为详实,有商品价钱、比价及折合价等统计。军费统计相比紧密、具体。编有统计汉典汇编——《管帐录》,较唐代《国计簿》为优。辽代统计职责,史册很少记叙,仅知曾“遣使阅诸谈禾稼”;通括户口,均平赋役。金代主若是东谈主口统计,如编报户口清算;推论唐代坊村邻里户籍法;实行通检推排,探问民户财力,以定赋役。元代统计职责又运转复苏,但较宋代仍有不少差距。在东谈主口统计方面,户籍实行三等九甲制;统计“诸色户计”;实行军、民异籍等;宇宙食粮岁收统计相比完好;仓储统计在隋、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他如交通统计与矿冶统计,均较前完备。
在统计方法方面:宋代统计方法一般比唐代有所发展。各项钱粮的计量单元,均有具体端正;上计轨制,采选逐级汇总上报的武艺,假造月报、季报、半年报与年报;统计分组法有很大发展,一是分类法的创始,一是次数散播表的创始;秦九韶的正负开方术,可用于野心平均发展速率(累计法);唐仲久的《君主经世图谱》与杨甲的《六经图》,发展了中国统计图表的表面与方法:对比分析法、平均分析法与平衡分析法各有新的特色、创见与发展。金代统计分组法应用较为闲居。元代统计方法较金代有所逾越;钱粮出纳部门按谐和神色如期编报统计答复——钱粮文册;统计分组法主要用于民族、户等与地皮瓜分组;采选司理法陈报地皮,即所谓“自实田”。
在统计想想方面:宋代有郑樵的图谱想想,对当代统计图表仍有一定的指导意旨;张敦实、刘贡的上计想想,标记着上计轨制表面的新移动。元代卢世荣依据管仲的东谈主口统计的估算想想,提议了酒专卖与盐利总收入的统计估算想想;马端临在东谈主口统计方面,不以东谈主口数量作为量度国度隆替的设施,很有创见。
注目
①、③《宋史·食货志》。
②、④《宋史·职官志》。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第十一》。
⑥《文件通考》卷十一《户口考》。
⑦《宋史·郭谘传》。
⑧、⑨、⑩《宋史·食货志·食货上一农田》。
13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境界、田赋统计》,上海东谈主民出书社1980年版,第29 3页。
12唐宣宗时岁课额见《文件通考·征榷考·坑冶》,宋神宗时岁课额见《宋史·食货下·坑冶》。
13贾大泉:《宋代钱粮结构初探》,《社会科学谈论》,1981年第3期。
14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上册。
15《宋会要·食货》。
16、17《忠惠公文集》卷十八。
18《玉海》卷一百八十五,《食货·管帐》·
19《宋会要辑稿·食货第五十六》。
20、21《宋史·食货志·食货上·钱粮》。
22《宋史·食货志·管帐》。
23《宋会要辑稿·食货十一》。
24《文件通考》卷四《田赋》。
25《宋史·食货志》。
26《宋会要辑稿·食货第五十六》。
27唐、宋时,政府统计把不同计量单元的田赋羼杂加总,并在其总共数后规律排列各自的单元。一般钱以贯计,谷以石计,帛以匹计,麻以斤计。这种总共是不科学的。
28“倍”见《墨子·经上》:“倍为二也。”“一倍于景德”即为景德的二倍,或比景德多一倍。作家注。
29《文件通考》卷二十四,《国用二》引曾巩:《议经费》。
30、31《文件通考》卷二十四,《国用二》引曾巩:《议经费》。
32《宋史·食货志·管帐》。
33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刘晏掌南计》条。
34、35、36、37、38、39、40、41郑樵《通志·图谱略》。
42郑樵:《通志·年谱略》。
43本表实为八国,因周为皇帝,不包括在诸侯国内,故应有七国。
44、45、46《宋会要辑稿·食货第十一》。
47、48《辽史·食货志》。
49一62《金史·食货志》。
63、64《元史·食货志》。
65、66《沈刻元典章》户部卷之七《仓库》。
67、70《沈刻元典章》户部卷之七《支》。
68、69《元史》卷一○一。《兵志·站赤》。
71《沈刻元典章》户部卷之八《课程》。
72华山:《元代赋役轨制考略》,《文史哲》1958年第2期。
73《元史志·司理》。
74《元史·食货一》。
75《续文件通考》卷一《田赋考》。
76《文件通考·自序》。
77《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九年岁收为二百九十七万锭【DJSI-067】オチ●ポ欲しくて発情する女たち ところ構わずオマ●コを見せつけ誘惑する露出女の亀頭責め手コキに思わずドピュ!!。